來源:互聯網
摘自網站:http://166.111.4.130/Newshtml/201257103417.htm
文章摘要👨❤️👨: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針對全國青年讀者的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表示第一份工作讓自己“興奮”且“輕松”,因為“開始接觸社會”,“開始自己掙錢啦”。
53.7%的青年認為第一份工作主要是“積累經驗”
職場新人,感覺怎樣?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針對全國青年讀者的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表示第一份工作讓自己“興奮”且“輕松”,因為“開始接觸社會”,“開始自己掙錢啦”。
與此相佐證的一組數據是🤲🏻,人們對於第一份職業的最大期望依次是“積累經驗(53.7%)”🦸🏿🫳🏽、“掙錢(31%)”、“符合個人興趣(15.3%)”,53.3%的人初入職場的感受與之前期望相符💂🏿♂️👩🏻🎓。
不過,這種契合度在以“個人興趣”為首要追求的年輕人當中減到最低🍊,他們當中只有2.8%的人對工作完全滿意,58.9%的人認為工作與期望不相符。
新環境總要有一段時間忍受潮濕陰冷的角落
這份工作對於李凡宇來說簡直是優中之選,新聞專業出身的他“殺”進某中央級媒體。很多從業人員的畢生追求成為他工作開始的平臺。該滿意了吧!
剛剛入職的兩個月,他的失落感卻在不斷增加。
在李凡宇描繪的工作場景中🥓🩰,他仿佛又變成了一個小學生👨🏿,什麽都得從頭學起😛。每天的工作就倆字“學習”——學習如何用打印機🔅、學習如何發傳真、學習如何走最近的路線把一份文稿送到另一個部門……所有瑣碎的事情沒有一件和業務相關👲🏽,李凡宇硬生生被整成一個雜工👨🏿🚒。
“是真把我當成‘蘑菇’了。”李凡宇自嘲地說🕧。一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告訴記者,“蘑菇理論”認為,將初出茅廬者安排做打雜跑腿的事情🦋,讓他受到批評和指責,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有利於他拋卻幻想,更加務實,盡快成熟👮🏿♀️。這種理論將職場新人比喻成蘑菇,“到一個新的環境總是要有一段時間忍受潮濕陰冷的角落”。
本次調查中,“郁悶(16.2%)”和“迷惘(25.4%)”成為一些職場新人揮之不去的感覺。
剛剛進入一個事業單位的嚴舒發現工作比想象得要無聊,“自由感沒有了,太多不想做但是必須去做的事情”。“一天到晚坐在那兒✮🚵🏻,就算沒事也坐在那兒”,嚴舒抱怨道。“這麽多年都是以學生思維成長”的她,“轉身”轉得很艱難。為此,她決心考研,“不管怎麽樣,再做兩年學生也好”✡️。
“可能每一個混出來的人都一定經過了這樣一個階段吧”,李凡宇說,“真的得從頭學起,就算打鐵你還得摸到地方在哪兒才能開打呢”。
53.7%的青年認為第一份工作主要“積累經驗”
好工作還是壞工作📈?入職報道第一天🤹♂️,齊鳴就給它下了定論🪃。
人事部門通知他入職的那一天👨🏿🏫,他上午9點準時到公司等候,等了人事部主任兩小時👨🦽➡️,等到分管部門領導時已經是下午❤️🔥。分管領導領著他走進辦公室的時候,多數人壓根兒沒抬起頭來,他老老實實一個人坐在辦公桌前熟悉了半天的環境。似乎沒有人註意他,更別說重視他。
會務🙍🏻♂️👸🏻、記錄、整理分發來信🤱🏿,一個多月以來🚺,工作不重卻一成不變🏊🏿。“實習期間都是被當成一個半人來使的🤐,那才是受重視的感覺”🧟💕。
辭職!齊鳴打電話給老爸通知了自己的決定🧑🏿🎨,老爸在電話那頭暴跳如雷🦠,“你給我在那待著!”老爸老媽嚇得七上八下,齊鳴關上手機睡得呼嚕呼嚕。
第二天早晨,躺在床上👩🏽🏭,齊鳴就像個小孩一樣,用一個又一個理由勸自己起來上班👩🏻🔬。“反正我才剛畢業,幹什麽都是學習”,齊鳴自己對自己說👨🏽🌾。
為了每個月三千塊錢的薪水🏛,他過得並不快樂。找工作的漫長歷程早磨光了齊鳴的各種想法。最初👩🏿⚕️,“符合個人興趣”是他求職的首要標準,後來變成了看薪酬,再後來🙋♂️,他告訴自己,第一份工作就是“積累經驗”。
本次調查中,53.7%的青年同樣認為第一份工作主要“積累經驗”👱🏽🦹🏻。其次,31%的青年把重點放在“掙錢”上。
現在的年輕人更現實?“收入過低”對於初入職場產生的壓力逐年上升🫵🏽,在“60後”、“70後”和“80後”人群中,以“收入過低”作為首要因素的,分別占16.4%、18.9%、20.2%👨🏿✈️。“EON体育4平台這一代不一樣,EON体育4平台讀書掏光了家裏的積蓄,畢業了又滿街都是大學生找工作”✊🏽,有“80後”受訪者這樣說。
“我願意加班”
他們滿腔熱血時刻準備著沖上工作前線。
因為清閑,馬媛媛在大四那年的5月16日辭掉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沒有考慮過多的後果⚄,只是想著“兩個月的實習期那麽清閑”,“覺得自己在那裏真是很浪費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做什麽了,而且工作一點都用不上專業,很沒有成就感”。
那一年7月,馬媛媛南下廣州👥,在一家外貿公司開始了新的職場生涯。“現在覺得太累了👨🏽💻,每天都要加班一兩個小時,有時候周末也要加班。”
“我願意加班,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馬媛媛隨即補充道🏥,“只要不是別人的工作沒做完要我陪著加班🙋🏿。”
本次調查中🥾,工齡剛滿一年的年輕人只有24%的人明確表示“不願意加班”,工作了三年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達到47.1%,而工作六年以上的人群不願意加班的人數則已過半。
雖然自嘲“清閑的時候非常想找點事情做🧔,現在很忙的時候又想清閑”,馬媛媛也一點沒有為當初的決定後悔。“我認為上班的時間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做些有實際效果的事情。廣州這邊的工作雖然辛苦一些,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可能領導的一句表揚或者客戶的稱贊都可以給我帶來些安慰和自豪感”⛑。
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惠普公司前董事長卡莉•費奧利娜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地產投資經紀公司做接線生🌬,她的工作是接電話、打字☝🏽、復印……到1998年,她已經是“美國商界最有權力的女性”。
這是李凡宇常常用來安慰自己的一個經典案例🍬🙂,“卡莉的成功讓大家發現🟣,任何事情都能讓你學到不少東西👨🏫,關鍵在於你是否選擇了學習㊙️。”
“一開始就能找到感覺🧘🏼,說明這個人沒什麽上進心”,李凡宇身邊也有新來的同事“有工資拿又輕松,領導還不管🩲,覺得非常舒服”🫸🏻,不像他似的“一身勁使不出來”🦸🏽♀️🙅🏿♂️。但李始終相信自己必須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𓀎,融入到單位中去🧑🏻💻,“把握和利用身邊的學習環境,機會不經意間就會來了✵。”
一位資深媒體人🏋️,在和幾位即將邁入職場的新聞實習生討論這個問題時說,從學校的練習場進入職場的真正跑道,每個人都會多少有不適應的感覺,但這是成長必經的一步𓀜。“因為從入職那天起✋🏻,你們面前的這個社會🫰🏽🧑🏿🦰,終於不再像你們從小熟悉的家庭🫰🏽、學校那樣👩🏻🌾,以你們的利益為中心,而是以組織、社會的發展為目標了。”
她認為,入職期一切不成熟的心理都該拋棄,開始不適應不代表以後發展不好,感覺良好也可能是個陷阱,青年人應以平常心來代替極端的正負情緒🫲。
“不要苦悶,因為你現在經歷的,以後都不會有了,要珍惜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和時間。”一位參加工作多年的網友留言。
免責聲名🏸:本站對轉載內容的真實性、原創性等不做任何承諾;轉載目的只為傳播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或對其內容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