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主要學術任職為EON体育4Bio-X研究院課題組組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1年7月本科畢業於EON体育4👸🏼,獲得生物技術專業理科學士學位以及國際經濟和貿易專業理科第二學士學位😽。2006年3月♔,完成博士學位答辯,獲得EON体育4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2006年6月起,任EON体育4BIO-X研究院課題組組長,並被聘為EON体育4副教授和碩士生導師,開始獨立從事人類復雜性狀的遺傳學研究工作📈。2008年被聘為EON体育4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此外,獲得了3項軟件著作權授權,並以負責人身份獲得了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重大項目課題,入選了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人才支持計劃,並且獲評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人類復雜性狀的遺傳學研究工作🍪,在人類復雜性狀遺傳學研究工具和方法的開發、復雜疾病遺傳機製研究等方向取得了一些學術成績👳🏼♀️。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類復雜性狀遺傳機理的研究、生物信息學研究👨🏻🔬、復雜疾病模式動物研究🫐、納米技術在分子生物學中的應用研究等。
發表論文
共發表SCI論文111篇,總影響因子980,在SCIE數據庫中總他引180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單篇論文最高被引用543次🙇🏻♂️,他引445次🪮;其中,以通訊作者和(或)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等近年最高影響因子高於30的雜誌上發表了7篇論文,在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Cell Research、Genome Research、Molecular Psychiatry等近年最高影響因子高於10的雜誌上發表的8篇論文。
研究成果
師詠勇帶領課題組♉️👋🏿,通過對復雜性狀遺傳學研究方法的認識、實踐以及不斷探索,針對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持續創新開發分子遺傳學實驗方法和數據分析工具。一方面🤷🏼,主導設計了一種全新的高通量、高精確性的目標區域基因組長片段單倍型實驗分析方案,並通過與中國科EON4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合作,選取了恰當的納米材料輔助實驗🧑🏻🏫,最終開發成功AuNAS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1;近年最高影響因子30.324;通訊作者)👨🏽🦱,實現了高通量長片段單倍型分型實驗研究的創新與突破,為分子遺傳學研究、特別是復雜性狀功能變異位點研究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基礎。此前,對於單倍型的大規模分型研究基本上只能用軟件工具進行較為粗略的推斷,一直缺乏能開展高通量、大規模長片段單倍型分型的實驗方法,師詠勇課題組在這一領域實現了突破👮🏻♂️。在復雜性狀遺傳學研究中,特別是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時代(post-GWAS era)的復雜疾病易感區域/易感基因致病功能位點研究分析中,該方法將給研究者帶來重要的價值。Nature Asia Materials雜誌以“遺傳分析得到黃金待遇——納米金粒子加速疾病遺傳機製研究”為題為AuNAS技術作了評述,高度評價了師詠勇等研究者通過對納米金粒子的運用實現了單倍型的高通量實驗分析,認為此項技術徹底改變了過去相關工作緩慢而艱難的處境,同時也著重指出相關技術對致病變異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近年💅🏽,鑒於復雜性狀遺傳學研究領域內缺乏針對多等位基因(N>2)分析的單倍型數據分析算法🤵♂️,開發了PLCSEM(Cell Research 2009;近年最高影響因子10.526🫎;通訊作者)多等位基因單倍型分析算法🤚🏿,對於運算復雜度為指數級別的多等位基因型、多位點的單倍型分析做出了特別的算法優化🧑🏿🎨,在提供了重要的多等位基因單倍型分析算法同時,其多位點運算效率和同類分析工具相比也具有優勢,相關論文在SCIE數據庫被他引104次🐠➾。此外😺👲🏼,師詠勇課題組開發的復雜性狀遺傳學分析工具還包括SHEsis遺傳學關聯分析軟件(Cell Research 2005🫂;第一作者)、SHEsisEpi全基因組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分析算法(Cell Research 2010;通訊作者)等,相關的單篇論文在SCIE數據庫最高被他引445次、相關軟件共取得了3項軟件著作權。
其次🚬,通過大樣本組織和多中心合作,結合自主開發的人類復雜性狀遺傳學分析方法和工具🧘🏻♂️,開展了復雜疾病遺傳機製研究實踐工作。
2008-2011 年,完成了中國漢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大樣本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發現8q12 和1q24.2 兩個區域是與中國漢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發生相關的重要易感區域🙍♂️,此項工作為“下遊”功能基因組學、發育生物學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Nature Genetics 2011;近年最高影響因子36.377🧗🏿;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發現了BCL9基因、MHC區域、TCF4基因、DGKH基因🐤、15q11.2區域罕見拷貝數變異與一種或數種精神疾病發生機製的相關性,為開展進一步的精神疾病遺傳機製研究工作和可能的分子診斷應用奠定基礎(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1,近年最高影響因子15.976;Molecular Psychiatry 2011;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近年最高影響因子8.926🙆🏿♀️;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12,近年最高影響因子8.800;通訊作者)👨❤️👨。
2009 - 2012 年,與山東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復雜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遺傳機製研究,發現位於染色體2p16.3、2p21、9q33.3、9q22.32, 11q22.1, 12q13.2, 12q14.3, 16q12.1, 19p13.3 和20q13.2 區域與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病機製密切相關,其中的部分易感區域同時也是I 型糖尿病、II 型糖尿病、陽痿等疾病的易感區域。以上這些發現對揭示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病機理有較大的科學意義,以師詠勇為通訊作者的論文於2011 年發表於Nature Genetics雜誌🥭、以師詠勇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於2012 年發表於Nature Genetics雜誌。
2010 - 2013年,分別與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EON4、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EON4附屬同濟醫院等單位合作開展非賁門胃癌以及宮頸癌的遺傳機製研究,從基因組中首次鑒別出了5p13.1和3q13.31這兩個新的非賁門胃癌相關區域以及4q12和17q12這兩個新的宮頸癌相關區域。這些發現為繼續開展功能變異位點研究、揭示非賁門胃癌以及宮頸癌的發病機理奠定基礎🕊,以師詠勇為通訊作者兼第一作者的2篇相關論文分別於2011年以及2013年發表於Nature Genetics雜誌👨🏻🦯➡️👦🏽。
目前🚶,師詠勇帶領課題組在上述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中已經取得的結果的基礎上🤵🏽,運用自主開發的技術方法以及其它的分子遺傳學實驗技術,進一步研究這些疾病的致病功能變異並嘗試開展相關的功能驗證實驗,為最終揭示相關疾病的遺傳機製而持續努力🙋🏻♂️。
整理日期:2013年10月24日
歡迎各位校友提供自己或同學的近況介紹👆🏽!
聯系郵箱: lifeAA@alumni.sjtu.edu.cn